在浙江省農業(yè)科學院常年保持在溫度25~30℃、濕度70%至80%的人工氣候室中,浙江農林大學林業(yè)與生物技術學院博士研究生唐婭媛用鑷子夾起兩頭2厘米長的幼蟲,將它們分別放在分析天平上。它們是可能給全球塑料污染治理帶來全新思路的“功臣”:斜紋夜蛾與草地貪夜蛾幼蟲。
這兩種蟲子廣泛存在于浙江田間地頭,是《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名錄》中的害蟲。如今,農田“惡霸”搖身一變,成為解決塑料污染問題的可能答案——它們被發(fā)現(xiàn)能對聚苯乙烯塑料進行生物降解。上個月,唐婭媛與浙江省農科院植物保護與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張玨鋒將該研究成果發(fā)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危險材料雜志》上。
唐婭媛展示了一組實驗裝置:數(shù)十個培養(yǎng)盒中鋪滿聚苯乙烯碎片——也就是常見的包裝泡沫。她解釋道,除了被用于包裝泡沫,聚苯乙烯還被廣泛用于農業(yè)地膜、土壤改良劑、保溫膜、水培植物漂浮板等,是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塑料種類之一。塑料在土壤中的自然降解需數(shù)百年,而這兩種蟲子僅用幾天就能將其分解。
通過肉眼可直觀看到,幼蟲用口器反復啃噬塑料泡沫,碎屑被迅速吞入體內,動作就像蠶寶寶吃桑葉一樣。
實驗臺上的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儀正高速運轉,屏幕上跳動著復雜的曲線。“這是分析塑料降解后的成分?!碧茓I媛透露,團隊通過熱重分析、紅外光譜、凝膠色譜等技術,首次捕捉到幼蟲體內塑料降解的完整證據(jù)鏈,“我們發(fā)現(xiàn),這兩種幼蟲取食塑料后,最終代謝出十六烷酸、油酸等長鏈脂肪酸物質。”這意味著幼蟲能從塑料中獲取養(yǎng)分。
人工氣候室的隔壁,團隊成員正在分子實驗室有條不紊地提取幼蟲腸道微生物的DNA?!八芰辖到獾年P鍵在于腸道菌群?!睆埆k鋒表示,兩種幼蟲腸道內,單加氧酶、雙加氧酶等降解酶濃度比正常狀態(tài)更高,這些酶就像一支“拆解小隊”,把長鏈塑料大分子切成小段。
這兩種蟲子能分解塑料的發(fā)現(xiàn)源于一次偶然。2022年,唐婭媛在農田調研時發(fā)現(xiàn),野外捕捉到的斜紋夜蛾幼蟲,將轉運它們的塑料泡沫盒咬出了一個一個小洞,她突發(fā)奇想,于是,驗證這一想法的一系列實驗就開始了。
現(xiàn)在,團隊已從幼蟲腸道中分離了一種能降解塑料的潛在功能菌。將來,這項技術或許將為從源頭“消化”微塑料殘留打下基礎。
http://jrla.lanews.com.cn/Article/index/aid/8859710.html 浙江在線、《今日臨安》:2025.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