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全國百支黨員大學生“三個代表”實踐服務團在安吉杭垓
七月的天愈來愈火,可灼熱的陽光并沒有曬干我們的熱情。一完成東塢里的工作,小分隊的成員們立刻又背上行囊向安吉昔日的兩個“北大荒”——杭垓和高禹方向出發。這次杭垓、高禹之行是安吉縣林業局給我們的額外任務,想借大學生的眼光來尋找“北大荒”的出路。
7月24日下午,我們走進了杭垓鎮唐舍村。這兒的一草一木怎么看都和“北大荒”掛不上鉤,疑慮漸上心頭。不過在熱情的村支書的一番介紹后,一切又明朗起來。在九十年代初,唐舍經濟相對落后,當地鄉政府也沒有什么扶植和領導政策,竹林經營無組織,無規模。98年以后,經縣政府的大力整治,新的領導班子上任,唐舍的面貌也從此煥然一新。
村支書說,唐舍是技術創新的一個典型。由于近年來,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村領導的帶領下,農民開始重視竹林發展。他們組織到外面竹業經營示范區參觀學習;請林業局專家來進行技術培訓。在短短三年多的時間內,村內竹編工業迅速崛起,到現在已初步形成了以竹編工藝、竹椅加工、筍竹加工為主的工業小園區。目前竹農們已開始進行筍竹兩用林的開發,并申請建立萬畝無公害冬鞭筍開發基地。
在唐舍經濟迅速發展的過程中,農民觀念的更新速度也勢不可擋。在我們走訪過程中發現,各年齡層次的竹農對技術需求不盡相同。他們已打破了傳統竹林經營觀念的枷鎖,認為竹林經營利用了剩余勞動力,竹業收入無形中就成了不動資產。經調查發現,這兒70%的農戶對現有技術仍不滿意,他們希望農林單位給予更多的施肥、土壤管理等方面的技術指導,還有他們覺得要提高自身積極性,開闊眼界,就應到外面走走看看,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的調研工作開展的很順利。如果說在東塢里我們享受到的是熱情,那么在唐舍就讓我們有家的感覺。農民與我們的交談就像話家常。他們的真切、直率,讓我們看到了他們最為淳樸的一面。面對唐舍的今天,他們這樣說:“有勤勞的父母,孩子不會懶惰;有好的領導班子,農民一定支持;唐舍的發展路子是走著看著出來的。我們希望有更多的人來我們唐舍,讓他們知道這兒不再是‘北大荒’。”
(宣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