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林學子看朱家鄉拳頭產品“大紅柿”
朱家鄉地處山區,經濟相對落后,效益農業才是山區人民的出路。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經過朱家鄉人民的努力,“大紅柿”脫穎而出。2000年被評為金華農產品金獎、2001年被評為蘭溪市優質農產品金獎、中國浙江國際博覽會優質農產品金獎,一舉走出了山村,奔向了世界。“大紅柿”之鄉也由此得名。
下鄉掛職鍛煉的我對朱家鄉的大紅柿所取得的成績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對“大紅柿”的一舉成名感到好奇。帶著這種好奇,我開始對大紅柿進行了調查,并走訪了相關的領導。
抓住機遇 大展“柿”圖
當時,全省開展了林業特色基地建設,加上省林業局頒布了《關于切實抓好林業特色基地建設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住在窮山僻壤的朱家鄉人民以他們的勤勞和敏銳的洞察力,牢牢抓住了機遇,開始了“大紅柿之鄉”的道路。
朱家鄉積極響應國家的方針政策,合理調整和優化樹種結構,積極推進本鄉商品林的區域化布局,集約化經營和專業化生產,為實現“優質、穩產、高效”的目標而不斷努力。“大紅柿”的大規模生產帶動了朱家鄉各村的經濟發展,使村民的收入明顯提高。
良好環境 “柿”喜安居
朱家鄉大紅柿大部分分布在海拔500多米的高山上,受自然條件的影響,柿子以色澤鮮艷、味甜、皮薄、核少等而遠近聞名。
“大紅柿”屬澀柿類。該品種抗逆性強,耐瘠耐酸,對地勢及土壤要求不高,但以土層較為深厚,持水排水能力良好,PH值在6—7.8的土壤為佳。朱家鄉獨特的地理環境,正適合柿樹的生長。“大紅柿”在朱家鄉扎下了根,種植面積不斷地擴大。這也不是偶然的,“大紅柿”的祖先,早在明正德年間(約1510年)就已在這塊寶地嫁接栽培了!
科技興“柿” 統一管理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大紅柿”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我校是浙江省唯一一所高等農林院校,她的支持使“大紅柿”更加“紅”了。我院的王百坡、戴文圣等專家、教授帶著先進的技術和豐富的林業知識,親自下鄉指導,并與他們共組科技攻關小組,采用環剝、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綜合配套營林措施,鍛煉培養了一批林技干部,鄉鎮農技員及果農。
同時,朱家鄉于2000弄4月20日成立了“朱家鄉大紅柿協會”,對大紅柿進行統一管理,舉辦了培訓班12期,請中高級職稱授課5人次。協會于2000年11月1日向市工商局注冊了“余糧山大紅柿”商標,商標使用權由協會統一管理,統一印制包裝,并采用編號供協會會員經營,保證了市場上的品牌形象。對“大紅柿”進行了科學化的管理,促進了“大紅柿”經濟的發展。
大紅柿是優質果品,具有豐富的營養。其成熟期為9月中旬至10月上旬,黃熟后分批采摘,經后熟,果色鮮紅亮麗,果肉柔軟爽口,風味香郁甘甜。經我院分析,其可溶性固形物占17.2%,總糖占15.53%,還原糖占12.13%,淀粉占0.94%,粗纖維占0.45%,是澀柿中淀粉含量極低,鮮食爽口宜人之品種。
有了以上條件,才有了今天的“大紅柿之鄉”,作為為“大紅柿”做出過很大貢獻的林學院的一名學生,能在這片熱土上生活21天,為朱家鄉人民貢獻一點力量,感到十分自豪。我想,經過大家的努力,朱家鄉的明天會更好。
(戎棟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