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七點,無風亦無雨,這是來老區山門識見的幾天中最好的天氣了。新鮮的空氣迎面撲來,我們小分隊10個人在鎮領導的帶領下,乘車去參觀省一大會址。汽車一圈一圈地攀上風嶺,山間的云霧一團團地被甩在車后,我們的心隨著汽車的速度朝著我們的目的地——省一大會址駛去。
我們首先來到了省一大烈士紀念碑,瞻仰了各位先烈用浩然正氣凝成的豐碑。在附近,我們看到一排老房子,就是在這個地方,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會于1939年7月21日在此舉行。當時參加會議的有26名中共黨員代表,列席代表有9名,在這里,我們了解到省一大召開的歷史背景:1936年,日軍占領定海,登陸溫嶺、玉環等沿海地區。國民黨漢奸和親日派助紂為虐,浙江已到存亡之秋。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召開七大的通知精神和中共東南分局指示,浙江省第一次黨代會于1939年7月21日至30日,在浙江平陽縣鳳臥云冠尖、馬頭崗召開,大會推選劉英為省委書記。
在這里,屋主翁吉忠弟弟翁吉中向我們講述了當年的歷史苦旅。翁老對著一幅幅烈士紀念畫像,仿佛歷史重現他的眼前,激動使他無法自制而一次又一次熱淚盈眶……腳步邁進了一個陰暗的房間,里面僅有一個爐灶、一塊橫板、一張桌子,一條長凳。這個集廚房、書房與臥室為一體的房間是誰住的呢?走出門檻,仰視屋檐底下:“劉英同志住處”。原來當年我們偉大的劉英同志就是在這樣簡陋地方的地方挑燈指揮革命。鞠深切一躬,謁長存英魂。離開翁老和這個地方時,我想我們都接受了一次此生未有的愛國主義教育。
之后,我們跨進了“北上抗日出征門”。踩著三層都有38級的臺階,迎面看到高高聳立的18米的紀念碑,就代表著當年粟裕帶領挺進師北上抗日出征時間1983年3月18日。劉華清同志的題詞“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紀念碑”12個大字閃閃發光,周圍幽靜的山林讓紀念碑顯得更加肅穆。周圍一位位知名人士的題詞都表達了對烈士們的深切緬懷之情。站在出征門下,我們才知道當年由粟裕同志帶領的工農紅軍挺進師就是由此出發,北上抗日,驅除鞭韃,光復中華的。
紀念碑旁邊是山門鎮小,即當年的“抗日救亡干部學校”。據介紹員說,當年有兩行兩層,樓上是學生住宿,樓下是上課“教室”。現在只剩靠南的房子。房子是粟裕同志部分骨灰撒放處,其周圍是當年粟裕和劉英兩位同志親手種植的桂花樹。在介紹員的陪同下,我們參觀了紀念館。幸運而又碰巧的是,我們在紀念館遇見了曾是粟裕部下的王昭成同志(專程從溫州趕來參觀的退休老干部)。在他和幾位老同志的訴說中,我們更深地了解到“抗日救亡干部學校”的艱難創辦史和粟裕同志的革命事跡。
下午一時左右,我們專程拜訪了一位退休的老黨員,親身經歷山門革命的李老。李老飽含激情地敘述了當年粟裕創辦“抗日救亡干部學校”的過程和劉英同志領導的根據地革命斗爭,以及許多烈士的英勇故事。在李老的講解過程中,我們十分投入地聽著,聽著他講不完的革命故事。特別是講到一位位革命烈士因為“威武不能屈”的革命斗志而受盡折磨,最終慷慨就義時,我們異常受感動。外面不知不覺下起了大雨,在雨中我們告別了李老,而李老的話將銘刻于心——革命是用烈士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勝利。
聽著老區老黨員同志娓娓道來的英雄故事,每個人的心像被牽到六十年前,腦海里充滿了當年艱苦卓絕的革命生活。一次次肅然起敬的感覺油然而生。作為21世紀的新人,我們有義務去認識歷史。忘記過去意味著背叛。記住歷史,把過去的優良傳統融到新世紀生活里,讓自己做一個更完美的接班人。
(林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