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酷暑,烈日炎炎。17日下午,我作為校宣傳部暑期社會實踐記者隨“三個代表”實踐服務團來到了安吉縣的周邊山區,開始了為期20天的社會調查與技術推廣活動。
第一次親密接觸
昨天一到村里,我們就開始做準備工作:回顧調查內容,確定調查路線及與農戶交流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我們在村主任的帶領下開始活動。調查是以座談會的形式展開的。農民們一聽我們是浙江林學院來搞竹業調研的,就說開了,“林學院的大學生,歡迎,歡迎啊!你們林學院的老師經常到我們這里來搞技術指導……”戶主跟我們東拉西扯聊個不停,主婦們則忙著端茶倒水,還熱情地拿出了土特產筍干,一個勁地讓我們嘗個鮮。
當然,調查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一些困難。比如語言障礙,有些年紀大一些的農戶聽不懂普通話,對一些書面語言就更加不能理解。這樣一來我們的進程就慢了許多。調查內容中的專業術語很多,要一一把它們翻譯成口語,確實不是一件容易事。什么叫“生態經營”,我們怎么也解釋不全。午休時,我們就怎樣克服這個問題仔細討論了一番。最后決心從水土保持、美化環境方面引導農民的思路。下午一試,效果果然不錯。有的農戶因為山地不好,經濟效益不高而對竹業經營采取無所謂態度,有的農戶甚至不能理解我們的工作,覺得我們是無所事事。聽了他們這些話,我們自尊心不免受挫。可轉念一想,他們自有他們的道理,政府支持不夠,農業入不敷出,還不如按傳統方式經營。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改進,更需要觀念上的更新。
第二次親密接觸
7月18日,才下了一天的雨,又進入了高溫濕熱狀態。小分隊的調查工作已經進行了一天。今天的任務是走訪農村一些經驗豐富、文化水平較高的人。其中一個就是這個村的村支書盧有富。
盧書記是東塢里的典范人物,在竹業經營方面有獨特見解。在他掛職期間,東塢里幾次被評為“文明村”,他領導的村委組織兩次被評為“先進基層組織”。2000年省林業廳在該村建立了“安吉毛竹現代園區”,為進一步發展該村竹業經濟奠定了基礎。因此,我們決定和他交流探討東塢里的發展情況及前景。
當我們把走訪農戶時遇到的問題向盧書記請教時,盧書記提出,現在村里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農民思想觀念陳舊,各方面積極性不高,不注重農業高效化生產,只看眼前成果,不敢創新。二是村里竹產品加工發展力度不夠,經濟帶動不起來。現在村里竹筍形勢是高產低銷,勞動力剩余。要改變東塢里的發展形勢,應該從發展個體私營經濟、旅游業、藥材花卉業三方面著手。
盧書記還給我們講了村里經濟情況及在竹林方面采取的措施。近幾年村里接了許多實驗基地,評選示范戶,完善山林管理制度。現在,村里和林業局相關單位正在研究有關低產林改造措施。
東塢里的實踐給了我很多感受:在實踐中鍛煉,以我所學,以己所能,服務農村,努力為農村營造一個更為燦爛的天空。
(宣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