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環境與資源學院、碳中和學院陳信力教授等人在《Science》旗下國際權威期刊《ScienceAdvances》(中科院1區Top,IF=13.6)在線發表題為“Functional diversity enhances dryland forest productivity under long-term climate change”(長期氣候變化下功能多樣性增強了干旱森林的生產力)的研究論文,證明了在水分逐漸下降的壓力下,樹木多樣性高的干旱森林仍能維持相對高的生產力水平。

干旱地區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占地球陸地表面超過41%,其生物群落在全球碳循環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同時也面臨氣候變化、荒漠化和土地退化等嚴峻挑戰。特別是這些地區的森林,對氣候變暖和干旱等環境變化極為敏感。為了確保其生態系統的長期可持續性,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來提升抗逆性。
近年來,氣候政策中對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的關注與日俱增。這些解決方案通過增加生態系統功能和韌性來提升其抗逆性。了解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之間的關系對于實施有效的基于自然的氣候解決方案至關重要。盡管一些研究已表明多樣化的生態系統能更好的抵御干旱等環境壓力,但缺乏長期觀察數據的支持。
基于此,陳信力教授與多位國際學者合作,通過分析2491個森林樣地超過57年的數據,探討了樹木功能多樣性和功能性狀對森林生產力在面對環境變化時的影響。研究發現,盡管干旱地區森林生產力因水分下降的壓力而普遍下降,具有較高功能多樣性的森林卻能維持相對較高的生產力水平,而功能多樣性較低的森林生產力下降更顯著。此外,具有資源獲取型特征的森林可以從氣候變暖中受益,而具有耐旱特征的森林對干旱表現出更好的抵抗能力。該研究表明,促進森林的功能多樣性可以增強其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和韌性。通過了解樹木物種的功能性狀,森林管理策略可以優先選擇能夠耐受或從變化的環境條件中受益的物種,這對于促進森林生態系統應付氣候變化的長期可持續性至關重要。
本研究的結果對森林管理和應對氣候變化策略具有重要意義,為理解干旱地區森林多樣性、生態系統功能和氣候變化之間的復雜關系提供了寶貴的見解,強調了利用基于自然的解決策略可以有效提升關鍵生態系統的韌性和可持續性。
浙江農林大學為該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單位,陳信力教授和日本京都大學助理教授Masumi Hisano為該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環資院、碳中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