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林業與生物技術學院綠色農藥團隊在化學領域國際權威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化學工程雜志)(中科院1區TOP,五年影響因子:13.2)上發表了題為“Binary collaboration of carboxyl-functionalized mesoporous silica microspheres and sliver nanoparticle improved imidacloprid bioactivity towards insecticide-resistance insect pest”(《羧基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納米微球與納米銀顆粒的二元協同作用提高吡蟲啉對抗性害蟲的生物活性》)的研究論文。青年教師呂楠楠和碩士研究生何海嘯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樊建庭教授和陳杰教授為通訊作者。浙江農林大學林業與生物技術學院為該論文第一單位和通訊作者單位。

在害蟲防治中,殺蟲劑的使用是不可替代的手段,但殺蟲劑的高選擇壓力加劇了害蟲的抗性問題。納米載體介導的藥物傳遞系統可以提高殺蟲效果,降低化學殺蟲劑的環境風險,在害蟲防治當中具有重大應用前景。盡管越來越多的研究致力于新型納米農藥的開發,但很少有研究集中在具有二元協同作用的納米顆粒介導的殺蟲劑傳遞系統上。
本研究利用具有顯著抑菌活性的AgNps與高效給藥能力的MSNs,構建了二元協同殺蟲劑傳遞系統。該殺蟲劑遞送系統,對具有降解吡蟲啉功能的腸道微生物具有靶向性,通過抑制腸道菌的豐度,提高吡蟲啉的殺蟲效果。另一方面,該殺蟲劑遞送系統的植物葉片潤濕性、粘附性和滲透性,相比化學殺蟲劑吡蟲啉本身顯著提高,從而具有較高的靶向性與持效性。對該殺蟲劑遞送系統的安全性評估發現,其相比化學殺蟲劑吡蟲啉本身,其對天敵昆蟲相對安全,證明其較低的環境風險。該研究豐富了二元協同納米粒子介導的殺蟲劑傳遞系統的發展,有利于抗性害蟲的科學防控。

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的支持。
(林學院 呂楠楠)